台儿庄战役背后的故事 还原抗日名将汤恩伯

经验录 人气:9.52K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八年抗战终于胜利结束。但抗战史的遮蔽与还原,却才刚刚开始,且迄今未能完成——如作为中国首次对日大捷,关于台儿庄战役的误读就很多。最典型者,莫若李宗仁因此战声名远扬,而另一位主要指挥官汤恩伯,虽功勋卓著,却饱受诬责。

台儿庄战役背后的故事 还原抗日名将汤恩伯

这种诬责,主要来自李宗仁晚年所口述之回忆录。李氏称:台儿庄战役,在孙连仲部损失惨重,急需救援时,他“严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南下, 夹击敌军, 三令五申之后, 汤军团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以至李宗仁“训诫汤军团长说, 如再不听军令, 致误戎机, 当照韩复榘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然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后来,常有人视汤恩伯此举为保存实力,或畏敌避战。

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任第20军团军团长,辖三个军,总兵力7.2万余人,装备精良。1938年3月中旬,蒋介石将第20军团划归第五战区,参战台儿庄。李宗仁给汤恩伯部下的第一道命令是:“第4师先头之一部,应即开滕县附近增援。”第4师随即前往滕县救援,在路上与日军第63联队遭遇,激战于龙山、虎山一带。

至3月21日,李宗仁再次命令第20军团“应集中主力于峄县东侧及枣庄西北方焦山头附近一带山地,于3月24日拂晓全线开始进攻,务先击破峄、枣之敌,向临城、沙沟两地附近侧击……”第20军团也遵令,参与峄县、枣庄等地反攻。显然,作为中央军的汤恩伯部对李宗仁的命令并无抗拒。

此后汤恩伯之所以未能立即开往台儿庄支援孙连仲,乃是事出有因——汤若径直南下,势必将使所部陷入日军夹击,非独不能支援孙连仲,反将牵累整个战局。故汤恩伯采取迂回战术,消除临沂方向的危险后,才南下台儿庄。此即行政院所说,“汤军团长恩伯指挥主力军队,迂回枣峄等处,侧击敌军,获取胜利之基础。”可知李宗仁对汤恩伯的指责,乃是无中生有。

其实,真相极易明了。同属桂系领袖之白崇禧,晚年在台湾接受中研院访谈,曾明确言及:“汤恩伯司令用兵适宜,当敌攻击台儿庄之际,迅速抽调进攻峄县而逞胶着状态之兵力,反包围台儿庄之敌人与孙连仲部相呼应,同时,并调关麟征、周碞二部击破敌人由临沂派来解围台儿庄之沂州支队,于任务完成后,仍回师台儿庄,此为其用兵灵活、合适之处。”奈何在台之白崇禧,其议论,远不如回归大陆之李宗仁影响深远。

台儿庄战役中,在汤恩伯与中央军战绩被低估的同时,李宗仁和桂军发挥的作用则被放大。台儿庄战役开始阶段的滕县保卫战,参战国军为第2集团军第122、124师,此为王铭章指挥的川军。到了临沂保卫战,国军方面为第40、59军,这是庞炳勋、张自忠率领的西北军。

在关键的台儿庄保卫战中,与日军血战的孙连仲所部第2集团军,也属西北军。孙连仲4月5日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连日激战, 结果第27 师仅余战斗员千余人, 第31师千余人, 第30师2千余人,独立第4旅2千余人。负伤官兵之未退出者, 誓与阵地偕亡, 杀声振天, 足寒敌胆……”战后统计,第2集团军伤亡2万余人,功勋卓著。

汤恩伯非但没有瞧不起这些“杂牌军”,反而主动与他们合作。如在滕县失守后,汤恩伯即命参谋官找到张自忠、庞炳勋,“双方确定了相互通信联络的具体办法,并决定由第二十军团兵站支援庞、张两军步机枪子弹40万发,以补充他们弹药的不足。”汤恩伯与孙连仲的“里应外合”,更是制胜关键。正如历史学者韩信夫所言,“没有孙集团军在台儿庄坚持阵地战,便没有台儿庄的胜利;同样,没有汤军团在台儿庄侧背的运动战,也不可能有台儿庄的胜利。它们在台儿庄战役中一守一攻,相辅相成。”

至于李宗仁所属的桂军,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廖磊的第21集团军,奉命在津浦线南段一带坚守,防备、监视日军救援部队。不过,在淮河北岸小胜日军的,却是于学忠的51军,属东北军系统。综上,对于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桂军固有其功劳,但远非主力。

战后论功行赏,孙连仲、汤恩伯、冯安邦等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其他参战将领,被授予四等宝鼎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等,被授勋者无一人出自桂军。显然,将台儿庄战役贴上“桂系”标签,是不符合史实的。

至于该役之捷的具体成色,军令部部长徐永昌曾如此向蒋介石报告:“台庄之捷,固由于我之将士用命,而亦由敌之不即增援;敌之不即增援,非其实力不足,一以留兵备俄,一以意见纷歧。”

【相关阅读】

汤恩伯(1898年9月20日——1954年6月29日 ),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浙江金华武义人,黄埔系骨干将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指挥所部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10月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团长。翌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大捷。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1军总司令,先后参加武汉会战、随枣会战。1942年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1944年4月在豫湘桂战役中所部溃败,受撤职留任处分。国共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任台北总统府战略顾问。1953年任驻日本军事代表团团长,但数月后被免职,后经友人协助,迁居东京都。

汤恩伯是少数日本人忌惮的抗日名将。他以南口战役及台儿庄大捷被称为抗日铁汉,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可磨灭。他在因功晋升、统御大规模部队后,数十万成分复杂的军队单靠对河南省征收粮饷,无力顾全军纪,造成河南平民倒戈帮助日本人占领河南。有人认为河南人以水旱蝗汤恩伯,河南四荒形容河南当时之四大灾害,其中的汤恩伯就是汤恩伯;但也有人认为河南人民称呼土匪为老汤恩伯,汤恩伯就是土匪的意思。依照汤恩伯的宿敌李宗仁在其回忆录的暗示,汤恩伯军队的军纪非常败坏。据称吴国桢亲眼目睹汤恩伯吃空额、盗卖军用汽油等行为。

汤恩伯在对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后期的表现只能用糟糕一词来形容。这不仅加深了中共方面的宿怨,也令他最终失去蒋介石介石的青睐。因为战争状况受限于大环境,汤恩伯屡战屡败、或不战而败。但汤恩伯唯效忠蒋介石,将国家财物及军队尽可能运往台湾,对台湾亦属有功。长期副手陈大庆在台湾当到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国防部长,亦可见汤恩伯的资历。

汤恩伯效忠蒋介石、蒋介石亦重用汤恩伯,汤恩伯推荐其恩师陈仪任浙江省主席,蒋介石照准。但陈仪见大局不利,屡次鼓吹汤恩伯投共,动辄骂汤恩伯不识时务。汤恩伯原不回应,但终将陈投共心态告知蒋介石,原条件是保陈一命,但事情发展牵涉陈以往恩怨,且蒋介石欲杀鸡警猴,陈仪又拒绝向蒋介石认错,汤恩伯虽全力营救,但遭到蒋介石拒见,无法挽回,致陈仪被蒋介石枪毙,在到达台湾前,他还背下了卖师求荣的骂名,并被免去了一切职务,汤恩伯仕途亦告终。

汤恩伯在抗战中期晋升主政河南的一方大员,开始疯狂扩军,建立自己的派系,派系的主要将领有王仲廉,石觉,陈大庆,张雪中,当时和陈诚,胡宗南并称黄埔系三大派系。由此引起蒋介石的猜忌,豫湘桂战役遭到惨败后,蒋介石就开始肢解他的派系,他的嫡系起家部队13军再也不让汤恩伯指挥。

人物生平

1900年9月9日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汤恩伯村

1912年入武义县壶山小学读书。

1916年高小毕业,入省立金华第七中学就读。

1917年转入浙江省体育专科学校学习。1918年与永康籍马阿谦结婚。

1919年浙江体专毕业,留校任教。后入援闽浙军讲武堂学习。长子汤恩伯建元出生。

1920年讲武堂毕业,任浙军第1师排长,是陈仪的部下。浙军溃败后回乡,任东皋警察所巡官。

1921年与武义巨富之子童维梓东渡日本。

1922年3月考入日本明治大学法科,主修政治经济学。

1924年5月辍学,回国筹集求学经费。经陈仪保送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8步兵科学习。

1926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任教陈仪部第一师少校参谋。与王竟白结婚。

1927年任南京国民革命军第19军中校副团长,后任总司令部参谋处中校参谋,嗣后升任作战科科长。

1928年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第一大队上校大队长,12月升任该校第七期第一总队教育处少将教育长。在校期间著《步兵中队(连)教练之研究》,博得蒋介石介石赏识。

1929年任军校军官教育连副连长,连长,军官教育团步兵营营长。1930年任中央军校教导第二师第一旅少将旅长,部队改编后任陆军第四师副师长兼第十旅旅长。

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师中将师长。

1932年任国民革命军第89师师长,后兼第四师师长。

1933年任剿共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回乡祭祖,巧理纠纷后重修岭下汤恩伯祖坟,蒋介石介石为其墓碑题词中山发祥。

1934年初,率89师由江西进攻福建人民政府,1月13日攻入福州,2月任赣粤闽鄂剿共军东路军第五路

军第十纵队总指挥兼第四师师长,夏,接连击败红军,攻克苏区将乐县、泰宁县、建宁县、石城县,11月,汤恩伯部陈大庆旅率先突入中央苏区首都瑞金。

1935年任陆军第十三军军长兼第四师师长,4月8日晋升为陆军中将。

1936年兼任陕北剿共善后办事处主任。率部驻绥远省集宁县,抗击伪蒙勾结日伪进犯。

1937年8月任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指挥所部第13军在南口地区抗击日军进攻,予敌重创。9月任第20军团军团长兼第13军军长。10月在河北漳河南岸阻击日军,掩护河北国军转移。10月底率第13军驰援晋绥第二战区,参加子洪口战役。

1938年3月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获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嘉奖,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6月任第31集团军总司令,随后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5月参加随枣会战。春夏兼任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教育长。年底参加冬季攻势,斩获颇丰。

1940年5月参加枣宜会战。冬,任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主任兼边区总司令、第31集团军总司令。

1941年1、2月间参加豫南会战,重创日军。会战结束后,华北日军对汤恩伯恩伯衔恨甚深,以汤恩伯恩伯部为天字第一号大敌。

1942年,河南发生大灾,汤恩伯恩伯曾组织所部展开救灾运动,赈济粮食,收养灾童,接济学生。

1943年,河南旱灾、蝗灾严重。汤恩伯恩伯再次发动所部节食救灾,并发动军民抢修黄泛堤防。2月当选为三青团中央委员会干事。

1944年4月在豫湘桂战役中溃败。因为贵州方面的张发奎不断告急,11月蒋介石介石调其出任黔桂边区总司令。12月初独山县陷落,陪都震动,急调汤恩伯恩伯部孙元良29军由四川入贵州解围。

1945年3月任陆军第3方面军司令官,兼任滇黔战区前线总指挥,率部参加桂柳会战。4、5月份以一部参加湘西会战。5月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5-7月在广西发动华南大反攻。9月抵上海,主持京沪地区日军受降。

1946年2月加上将衔,任京沪卫戍区总司令加上将衔。7月任陆军副总司令兼兼南京警备司令。

1947年3月兼第1兵团司令官,率部参加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5月孟良崮战役所部整编第74师被全歼。汤恩伯恩伯被撤职查办。7月代理陆军总司令

1948年8月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12月升任京沪警备总司令。

1949年1月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奉蒋介石介石之命凭借长江天险固守京沪杭地区。4—5月,所部主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渡江战役、上海战役中被歼,残部溃退厦门,5月任国防部厦门指挥所主任。7月任金门县厦门防卫部主任,8月任福建省主席兼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厦门分署主任。10月参与指挥金门战役,月底由金门去台湾,任台湾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1950年任台北总统府战略顾问。闲赋在家。

1953年一月率中国国民党军事代表团访问日本。

1954年5月赴日本医治胃病。6月29日在日本东京都庆应义塾大学医院去世,一说是被日本医生谋杀。后军衔被追赠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7月15日,汤恩伯灵柩自殡仪馆送往台北县南宫壶山下葬,何应钦、陈良、胡宗南、蒋经国为其送葬。后迁葬于五指山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