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慈禧是如何毁灭大清帝国的

经验录 人气:2.73W

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后宫的女人,她是如何毁灭大清帝国的。

揭秘慈禧是如何毁灭大清帝国的

慈禧,全名为叶赫那拉-杏儿,是清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政治女强人,也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权倾天下的女人。

执掌清帝国最高权力四十多年的她,后半生可以说与清朝晚期的国运密不可分、荣辱与共。作为一个弱女子,她达到了那个时代一个女人所能企及的巅峰。那么这个弱女子是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顶峰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将她苦心维持的清王朝摧毁的呢?

她出身于满洲中底层官宦家庭,在17岁时被纳入宫中,成为咸丰帝的妃妾。咸丰帝本人约有18位嫔妃,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慈禧只会是一个寂寂无闻的普通妃子。但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恋,她竟为咸丰帝生下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儿子。这便注定了她接下来人生的不平凡。

他的丈夫咸丰也是个悲情皇帝,即位时承继的便是一个内忧外患烂摊子,到了他这个时候,落第举人洪秀全在广西聚众起义,以至于引发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国内纷乱不已,洋人们偏偏也要凑热闹。1856年,英法两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由海路自广东一路北上京津,清军一败再败,最终连首都北京也沦陷敌手。咸丰帝携慈禧等人仓皇逃往热河,心力交瘁的咸丰在承德抑郁而终。

咸丰临死前命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和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联合辅政,慈禧作为继任的同治皇帝的生母,正式进入历史的权利舞台中央。慈禧是个权利欲极强的人,由于不甘心肃顺等人把持朝政,便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一举铲除顾命八大臣,掌握了最高权力,史称“辛酉政变”。

这场政变并不是国家未来前途之争,因为政变双方均是王朝的维护者;这也不是理念之争,慈禧虽是稳健的保守派,顾命八大臣中亦不乏如此之流,恭亲王奕訢虽是明了形势的开明派,肃顺此人亦是一个开明的满洲亲贵。这场政变只不过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倾轧,以我生敌死的方式来确定谁做帝国未来的“当家人”。

慈禧正值青春灿烂的26岁便早早守了寡,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无疑是件极为不幸的事。这一现实导致她不得不把自己过剩的生命热度投入到政治之中,而权力千百年来本身就是一剂效果极佳的兴奋剂,这又反过来弥补了她生活的失落。此时,政治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意义。

当然,她还有自己由衷疼爱的儿子,在其政治生活的前期,其所作所为无不是为自己儿子的将来作铺垫。在同治帝位列至尊时,她的政治欲望还是有所克制的,毕竟儿子才是她寄托未来希望之所在。

但命运弄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仅19岁的同治帝病亡,慈禧彻底失去了亲情上的依靠。

由于同治帝没有生育子嗣,帝位悬空,接班问题成为帝国稳定的头等大事。同治死后仅两个小时,满洲亲贵便召开了紧急会议。在会议中,军机大臣乞求慈禧立一位年富力强的宗室,这无疑最为符合帝国的当前形势。决意紧握权力的慈禧断然拒绝,为了保证手中权力的长久保持,最终竟立了一位年仅四岁的幼儿,这就是光绪帝。

光绪帝一生共做了34年的皇帝,但其一生都匍匐在慈禧的身影之下。也就是说,自同治帝登基,慈禧一生掌握清帝国最高权力长达47年之久!

有心作为的光绪帝曾主持过对日甲午战争,也曾无惧重重阻力奋力变法,但也由于自己的“叛逆”惹怒慈禧而被囚禁于瀛台,成为事实上的囚徒。

慈禧也并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投降派,作为帝国的最高权力者,她也有强国雪耻的意图,对洋务派也进行一定的扶持。面对列强,她也有强硬对抗之心。1900年,她便曾出乎意料地向“世界”宣战,所有的西方列强都被当做敌国。冲突很快引发战争,最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这已是帝国的首都第二次沦陷。痛定思痛的慈禧在此后也发布了预备立宪,准备进行政治改革。

1908年,在光绪帝死后仅一天,慈禧也与世长辞。在临死前,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她再次重复了三十四年前的选择,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完全无视帝国危机已多么严疴。其死后仅仅三年,清帝国便轰然倒塌。

平心而论,清朝灭亡的根本责任不在慈禧,这是时代潮流造成的,而非某个人的责任,但她既然处在这一位置,得与失是相应的,其必然要承担国势颓倾的责任。纵观慈禧一生,有人评价她“毫不作为”,这可以说是对她极大的误会。事实上,她是那个时代最为“作为”的人,为了清帝国的千秋万代而殚精竭虑。在她的努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凝聚在她这一强势“核心”周围,支持洋务派,进行军事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但如果我们因为看到她的作为而对她产生肯定之心,这也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她尽管维持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她的“作为”也导致后来清王朝的毁灭。

清朝专制帝权的消逝是必然的,但清朝是否一定将灭亡却不是必定的。诸如亚洲日本、泰国,乃至欧洲的英国等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虽然丧失,但王室却长久传承。辛亥革命成功后,清皇室不也受到了相当的优待。这说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君主立宪制度也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但慈禧却错失了这一机会。她如果能以积极的心态主动拥抱现代化改革,而不是固执的追求绝对帝制,顺应时势主动恳切地施行立宪以赢得天下人的认同,也许皇室还能长久保存,但她却拒绝如此。

慈禧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则是皇位继承的人选上。当时形势已如此危急,帝国急需一位年富力强、聪明睿智、开明进取的优秀君主,而慈禧为了守护自己手中的权力,在同治帝死后却立了一位幼儿,这使得她错失了第一次机会。光绪帝年长成人后,出于自己的权力私欲,她再次严厉打压积极进取的光绪,进而失去了第二次机会。光绪死后,又立了一位更为年幼的溥仪,所有的机会都被其抛弃,清帝国的灭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细酌历史,慈禧可以说是一位悲剧人物,但谁又不是呢?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等历代君王,林则徐、 奕訢、肃顺、李鸿章、洪秀全,乃至之后的袁世凯、孙中山等,这些哪一个人生中没有悲情色彩呢?在悲剧的大时代环境里,所有人都将受到时代环境的责咎。